理事會簡介

本屆(第23屆)理事會組成

第23屆 理事會 第一次會議已於2023年12月2日 召開,出席理事互選職位。

目前第23屆 理事會 的組成如下:(以下拼音序。)

主席:譚志明
副主席:黃自鴻、田小琳
秘書:許耀池
司庫:詹益光
理事:杜若鴻 方 平 郭家豪 秦嘉麗 姚德懷

出席會議的理事(左起):詹益光、姚德懷、譚志明、方平、許耀池、杜若鴻

左起:郭家豪、譚志明、黃自鴻、方平、田小琳、秦嘉麗和許耀池。

理事介紹

  • 文學士,哲學博士,教育文憑,現職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高級講師、香港中國語文學會主席、《語文建設(香港)》主編等。
  •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副主席、《語文建設( 香港)》顧問。
  • 著有《香港社區詞詞典》、《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》《香港語文研究文集》等,合著《現代漢語》,主編《全球華語語法香港卷》《漢字字形對比字典》。

BA (First Class Hons) HKU, PhD HKU, PGDE HKU
副教授
人文社會科學院

香港大學文學士(一等榮譽)、哲學博士、教育文憑,現職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,曾擔任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榮譽文學士課程(聯合)課程主任(2007–2021)、全日制本科課程統籌(2013–2019)及中國文學文學碩士課程創辦人及課程主任(2011–2013)。黃博士在文學批評、中國現當代文學、杜甫研究和中國古典傳記的領域發表論著多種,過去曾為《明報‧語文同樂》撰寫古文導讀專欄「悅讀理解」,受到讀者歡迎。

所授課程及研究興趣

文學批評
中國現當代文學
杜甫研究
中國古典傳記
學術及專業範疇

首席研究員,教員發展計劃(FDS),「江戶時代杜律注本研究」,研究資助局(RGC),2017,港幣$443,577(參考編號:UGC/FDS16/H05/17)

申請人與團隊成員,計劃資助,「推陳致新:清末民初文學文化轉折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香港藝術發展局,2014,港幣$73,200(伍絜宜慈善基金,$48,600,及中英互助會信託基金,$30,000)

申請人,計劃資助,「小說空間與臺灣都市文學」,香港藝術發展局,2013,港幣$21,800(退出)

專業會員,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(香港分會),2008–現在

理事,香港中國語文學會,2020年2月–現在

Jardine Ho Tung Scholarships,香港大學,1999–2000,2000–2001,2001–2002

著作

書籍

  • (合編)。《數碼時代的中國人文學科研究》。臺北:秀威資訊,2018。307頁。
    《小說空間與臺灣都市文學》。臺北:臺灣學生,2015。372頁。

書籍章節

  • 導言。《中國新文學的源流》。周作人著。香港:商務,2022。4–7。
  • 〈再探梁啟超的傳記觀:「個人」、「英雄」與「羣體」〉。《第三屆中華文化人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黃湘陽主編。香港: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及歷史研究所,2019。363–378。
  • 〈虛擬與身體:閱讀賀景濱《去年在阿魯吧》〉。《數碼時代的中國人文學科研究》。臺北:秀威資訊,2018。179–189。
  • 〈《官定後戲贈》與杜甫的離職詩〉。《香港亞洲學會第七屆年會會議論文集》。陳蒨編。香港:香港樹仁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,2012。1281–1286。
  • 〈中國文學批評術語與文學教學〉。《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》。王基倫編。臺北:五南,2012。71–82。
  • 〈杜甫與「現實主義」的接受〉。《東西方研究》。單周堯編。上海:上海古籍,2011。68–78。

期刊論文

  • 〈貶謫的意義:劉禹錫傳記比較研究〉。《文學論衡》39/40(2022):1–14。
  • 「『競爭規則』與『歷史性視角』的《至人論詩》與《以逸待勞》的兩種詮釋教條:明末清初杜詩註本研究”匈牙利東方科學院院刊 75.2 (2022): 285–310。
  • 「元結(719–772)作為自明作家的重新評價」。絲網紀念碑 69.1 (2021): 19–48。
  • 〈為生者而創造:唐宋墓誌銘文體特徵一隅〉。《東華漢學》32(2020):183–212。
  • 〈港澳臺地區新世紀(2000–2020)杜甫研究綜述〉。《杜甫研究學刊》146(2020):115–121。
  • 〈津阪東陽《杜律詳解》研究:杜甫傳、文獻運用和詩學觀點探析〉。《文學論衡》35(2019):28–40。
  • 〈江戶時代杜甫研究與接受──大典顯常的《杜律發揮》〉。《杜甫研究學刊》140(2019):66–73。
  • 〈宗教人物傳記的寫作策略:《高僧傳》的神聖修辭學〉。《人文中國學報》24(2017):1–19。
  • 〈暴力與正義──論林燿德的都市文學觀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25(2017):279–304。
  • 〈論唐五代的自敘散文〉。《輔仁國文學報》44(2017):261–291。
  • (與胡梓穎合著)。〈被建構的文類──從「辨體」角度論傳記與「傳奇文」〉。《臺大文史哲學報》86(2017):87–126。
  • 〈史學與文體學視野下的論贊〉。《東吳中文學報》 31(2016):33–54。
  • 「王世貞之前的神韻——胡應麟、陸世庸詩學術語研究」。明學73(2016):51-70。
  • (與胡梓穎合著)。〈傳記與辨體觀:內部衝突的分類過程〉。《漢學研究》34.1(2016):95–122。
  • 〈書寫與他人:閱讀邱妙津小說〉。《華文文學》129(2015):110–121。
  • 〈杜甫的求職詩〉。《杜甫研究學刊》124(2015):58–61。
  • 〈無常、敘述與重複:閱讀白先勇《樹猶如此》〉。《南方文壇》166(2015):137–139。
  • 〈重組杜甫的面孔:從現代傳記到「心史」的回溯式閱讀〉。《國文學報》55(2014):67–97。
  • 〈聚焦身體與小說空間:兼論臺灣都市文學的衰弱身體〉。《東華人文學報》23(2013):179–225。
  • 〈唐宋詞中的「門」:一個空間符號的分析〉。《人文中國學報》17(2011):117–137。
  • 〈《早秋苦熱堆案相仍》的重讀〉。《杜甫研究學刊》96(2008):66–71。
  • 〈杜甫「詩史」定義的繁衍現象〉。《漢學研究》25.1(2007):189–220。

資歷及公職

  • 評判及仲裁委員,善言巧論:全港學生口語溝通大賽,香港教育大學,2006年11月–現在
  • 評判,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,2013年1月
    評判,香港大學演辯學會,2006年11月–2015年2月
  • 評判,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,2011年6–8月,2014年7月–現在
  • 評判(決賽),鳴辯盃中學生辯論賽,2014年9月–現在
  • 編輯委員/主編,《文學論衡》,2013年8月–現在
  • 校外委員,香港專業進修學校,2011年9月–現在
  • 校外考試委員,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,2018年10月–現在
  • 工作坊主持,香港教育局,2009年7月–2010年3月
  • 主講嘉賓,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,2009年12月
  •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,返港後即從事敎學工作,退休前任沙田區聖公會林裘謀中學科主任。在三十多年敎學期間,積極推廣語文教學活動及發揚中華文化。今年,仍返校指導學生學習語文,希望他們能樂於學習、自主樂習。
  • 現任本會理事會義務秘書,曾代表本會出任香港教師中心諮詢管理委員會委員多年,並歷任「新教師研習課程」導師,與新教師分享教學心得。
  • 本會資深永久會員,退休中學語文教師,新亞研究所史學碩士。現任志蓮書院兼任講師、道教學院講師。
  • 香港電台「講東講西」節目嘉賓主持
  •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理事。
  •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。
  • 為香港詩詞學會顧問、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秘書長。
  • 著有作品《詩行者》(雙語集)、《若鴻的詩》、《港大詩影》、《西湖三部曲》、《北宋詩歌與政治關係研究》、《柳永及其詞之論衡》及《中華文化論衡》。
  •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,曾任職傳媒,現任中學中國歷史科教師,於《語文建設通訊》發表多篇論文,研究課題包括近現代詞語探源,及評論報刊所見刻板印象及訛誤。
  • 評論報刊字詞專欄所見刻版印象及傳訛現象。
  • 著作:

Kwok Ka-ho, When Education Meets Politics in Taiwan: A Game Theory Perspective (1994–2016), Rotterdam : Sense Publishers, 2017.
《生活普通話譯寫聆聽練習》,香港:朗文,2010。(合編)
〈謙遜君子—-崔琦〉,收入《朗文綜合中國語文》(中二第三冊課文),2005。
《傑出華人成長之路》,香港:明窗,2001。(合著)

  •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教授、香港文化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、香港時事評論員。
  •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理事。
  • 現為中學教師。
  • 參加田小琳主編《全球華語語法-香港卷》的研究工作,是作者之一。
  • 研究範圍主要包括普通話教學、中國語文及非華語教學。
  •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創會主席,現任理事。
主席:譚志明博士
  • 文學士,哲學博士,教育文憑,現職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高級講師、香港中國語文學會主席、《語文建設(香港)》主編等。
  •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副主席、《語文建設( 香港)》顧問。
  • 著有《香港社區詞詞典》、《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》《香港語文研究文集》等,合著《現代漢語》,主編《全球華語語法香港卷》《漢字字形對比字典》。

BA (First Class Hons) HKU, PhD HKU, PGDE HKU
副教授
人文社會科學院

香港大學文學士(一等榮譽)、哲學博士、教育文憑,現職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,曾擔任人文社會科學院中文榮譽文學士課程(聯合)課程主任(2007–2021)、全日制本科課程統籌(2013–2019)及中國文學文學碩士課程創辦人及課程主任(2011–2013)。黃博士在文學批評、中國現當代文學、杜甫研究和中國古典傳記的領域發表論著多種,過去曾為《明報‧語文同樂》撰寫古文導讀專欄「悅讀理解」,受到讀者歡迎。

所授課程及研究興趣

文學批評
中國現當代文學
杜甫研究
中國古典傳記
學術及專業範疇

首席研究員,教員發展計劃(FDS),「江戶時代杜律注本研究」,研究資助局(RGC),2017,港幣$443,577(參考編號:UGC/FDS16/H05/17)

申請人與團隊成員,計劃資助,「推陳致新:清末民初文學文化轉折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香港藝術發展局,2014,港幣$73,200(伍絜宜慈善基金,$48,600,及中英互助會信託基金,$30,000)

申請人,計劃資助,「小說空間與臺灣都市文學」,香港藝術發展局,2013,港幣$21,800(退出)

專業會員,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(香港分會),2008–現在

理事,香港中國語文學會,2020年2月–現在

Jardine Ho Tung Scholarships,香港大學,1999–2000,2000–2001,2001–2002

著作

書籍

  • (合編)。《數碼時代的中國人文學科研究》。臺北:秀威資訊,2018。307頁。
    《小說空間與臺灣都市文學》。臺北:臺灣學生,2015。372頁。

書籍章節

  • 導言。《中國新文學的源流》。周作人著。香港:商務,2022。4–7。
  • 〈再探梁啟超的傳記觀:「個人」、「英雄」與「羣體」〉。《第三屆中華文化人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黃湘陽主編。香港: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及歷史研究所,2019。363–378。
  • 〈虛擬與身體:閱讀賀景濱《去年在阿魯吧》〉。《數碼時代的中國人文學科研究》。臺北:秀威資訊,2018。179–189。
  • 〈《官定後戲贈》與杜甫的離職詩〉。《香港亞洲學會第七屆年會會議論文集》。陳蒨編。香港:香港樹仁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,2012。1281–1286。
  • 〈中國文學批評術語與文學教學〉。《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》。王基倫編。臺北:五南,2012。71–82。
  • 〈杜甫與「現實主義」的接受〉。《東西方研究》。單周堯編。上海:上海古籍,2011。68–78。

期刊論文

  • 〈貶謫的意義:劉禹錫傳記比較研究〉。《文學論衡》39/40(2022):1–14。
  • 「『競爭規則』與『歷史性視角』的《至人論詩》與《以逸待勞》的兩種詮釋教條:明末清初杜詩註本研究”匈牙利東方科學院院刊 75.2 (2022): 285–310。
  • 「元結(719–772)作為自明作家的重新評價」。絲網紀念碑 69.1 (2021): 19–48。
  • 〈為生者而創造:唐宋墓誌銘文體特徵一隅〉。《東華漢學》32(2020):183–212。
  • 〈港澳臺地區新世紀(2000–2020)杜甫研究綜述〉。《杜甫研究學刊》146(2020):115–121。
  • 〈津阪東陽《杜律詳解》研究:杜甫傳、文獻運用和詩學觀點探析〉。《文學論衡》35(2019):28–40。
  • 〈江戶時代杜甫研究與接受──大典顯常的《杜律發揮》〉。《杜甫研究學刊》140(2019):66–73。
  • 〈宗教人物傳記的寫作策略:《高僧傳》的神聖修辭學〉。《人文中國學報》24(2017):1–19。
  • 〈暴力與正義──論林燿德的都市文學觀〉。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》25(2017):279–304。
  • 〈論唐五代的自敘散文〉。《輔仁國文學報》44(2017):261–291。
  • (與胡梓穎合著)。〈被建構的文類──從「辨體」角度論傳記與「傳奇文」〉。《臺大文史哲學報》86(2017):87–126。
  • 〈史學與文體學視野下的論贊〉。《東吳中文學報》 31(2016):33–54。
  • 「王世貞之前的神韻——胡應麟、陸世庸詩學術語研究」。明學73(2016):51-70。
  • (與胡梓穎合著)。〈傳記與辨體觀:內部衝突的分類過程〉。《漢學研究》34.1(2016):95–122。
  • 〈書寫與他人:閱讀邱妙津小說〉。《華文文學》129(2015):110–121。
  • 〈杜甫的求職詩〉。《杜甫研究學刊》124(2015):58–61。
  • 〈無常、敘述與重複:閱讀白先勇《樹猶如此》〉。《南方文壇》166(2015):137–139。
  • 〈重組杜甫的面孔:從現代傳記到「心史」的回溯式閱讀〉。《國文學報》55(2014):67–97。
  • 〈聚焦身體與小說空間:兼論臺灣都市文學的衰弱身體〉。《東華人文學報》23(2013):179–225。
  • 〈唐宋詞中的「門」:一個空間符號的分析〉。《人文中國學報》17(2011):117–137。
  • 〈《早秋苦熱堆案相仍》的重讀〉。《杜甫研究學刊》96(2008):66–71。
  • 〈杜甫「詩史」定義的繁衍現象〉。《漢學研究》25.1(2007):189–220。

資歷及公職

  • 評判及仲裁委員,善言巧論:全港學生口語溝通大賽,香港教育大學,2006年11月–現在
  • 評判,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,2013年1月
    評判,香港大學演辯學會,2006年11月–2015年2月
  • 評判,香港基本法推介聯席會議,2011年6–8月,2014年7月–現在
  • 評判(決賽),鳴辯盃中學生辯論賽,2014年9月–現在
  • 編輯委員/主編,《文學論衡》,2013年8月–現在
  • 校外委員,香港專業進修學校,2011年9月–現在
  • 校外考試委員,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,2018年10月–現在
  • 工作坊主持,香港教育局,2009年7月–2010年3月
  • 主講嘉賓,保良局莊啟程預科書院,2009年12月
  •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,返港後即從事敎學工作,退休前任沙田區聖公會林裘謀中學科主任。在三十多年敎學期間,積極推廣語文教學活動及發揚中華文化。今年,仍返校指導學生學習語文,希望他們能樂於學習、自主樂習。
  • 現任本會理事會義務秘書,曾代表本會出任香港教師中心諮詢管理委員會委員多年,並歷任「新教師研習課程」導師,與新教師分享教學心得。
  • 本會資深永久會員,退休中學語文教師,新亞研究所史學碩士。現任志蓮書院兼任講師、道教學院講師。
  • 香港電台「講東講西」節目嘉賓主持
  •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理事。
  •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。
  • 為香港詩詞學會顧問、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副秘書長。
  • 著有作品《詩行者》(雙語集)、《若鴻的詩》、《港大詩影》、《西湖三部曲》、《北宋詩歌與政治關係研究》、《柳永及其詞之論衡》及《中華文化論衡》。
  •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,曾任職傳媒,現任中學中國歷史科教師,於《語文建設通訊》發表多篇論文,研究課題包括近現代詞語探源,及評論報刊所見刻板印象及訛誤。
  • 評論報刊字詞專欄所見刻版印象及傳訛現象。
  • 著作:

Kwok Ka-ho, When Education Meets Politics in Taiwan: A Game Theory Perspective (1994–2016), Rotterdam : Sense Publishers, 2017.
《生活普通話譯寫聆聽練習》,香港:朗文,2010。(合編)
〈謙遜君子—-崔琦〉,收入《朗文綜合中國語文》(中二第三冊課文),2005。
《傑出華人成長之路》,香港:明窗,2001。(合著)

  •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教授、香港文化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、香港時事評論員。
  •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理事。
  • 現為中學教師。
  • 參加田小琳主編《全球華語語法-香港卷》的研究工作,是作者之一。
  • 研究範圍主要包括普通話教學、中國語文及非華語教學。
  •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創會主席,現任理事。